锅盖山的山脚,比地平面凹陷下很多,形成了一条大山沟,地势底就积水,积水多了就成了一个水坑,这个超级大水坑的中央,有一座凸出的山包,这座山包就成了一座孤岛。
雷晓飞让刘金彪具体描述了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之后,认识符合自己的设想,马上就带着众人过去实地探察。
刘金彪提供的地方,在离番山墟三十公里处,与官道隔了一座锅盖山。那个大水坑被四面的大山包围着,只有一条隐蔽的羊肠小路可以通到水坑,如非刘金彪这个识途老马,还真让人找不到那里。
到达目的地后,雷晓飞目测了一下,大水坑的面积有约二十平方公里,而大水坑中央露出的山包,面积又占了水坑的过半,有约十二平方公里。
按时下水稻的平均亩产算,一个人要有三分田才能保证一年的糊口,那五万多人,就需要一万五千亩的土地才能养活。一万五千亩就是近十平方公里,再加上居住、副业用的地方,十二平方公里刚好适合。
这个大水坑,比雷晓飞的构想还要完美,它既有孤岛,又是山沟,把暹罗战俘安置到了大水坑中央的那个山包上后,只要在山包周围的水域设置一些水下障碍,再在水坑的边上,拦上一道屏障,就基本已经把暹罗战俘与外界隔绝。
而且,这个地方还利于防守,只要在进入这地方的羊肠小路上布置明哨、暗哨,四面的山中设施几个流动哨,加上一支不用多少人的流动警戒小队,再在四角布置上强弩、抛射器,就能把这一带防守得像一个铁桶。
这山包还有一个让雷晓飞意外惊喜的地方,就是山包上没有什么树,便于开荒。
雷晓飞马上让人运来了一条船,上到水坑中央的山包,详细巡视了一番,并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纸笔,划下了地形图后,才返回番山墟。
当天,雷晓飞就把这块准备安置暹罗战俘地方的规划拿下,然后把规划图交给了周守备和洪彪,让他们带番山墟的部队和屯兵,马上去前去分头布置。
番山墟的守兵,因为番山墟的地理位置奇特,既有水又有山,所以他们对这山和水的布防都有经验,雷晓飞就把那地方的布防,交给了周守备带番山墟的守兵去布置。
洪彪手下的屯兵,参加过雷晓飞在番山墟组织的“开荒大战”,有团体开荒作业的经验。开荒的事,当然就由洪彪带他的手下全权负责了。同时,洪彪对雷晓飞发明的“无土建筑”也轻车熟路,那给暹罗战俘搭建居住地方的任务,雷晓飞也交给了他,并把番山墟中所有的竹木匠,都拨给他调配。
暹罗战俘的事安排好后,雷晓飞马上就着手组织番山墟这一带的春耕工作。他亲自出马,与伍府尹带领番山墟这一带的所有群众,都投入了耕种的工作中。
清明时节就快到了,如果不抓紧时间耕种,就会误了这一季的收获,番山墟这一带可有几十万的人,如果误了一季的收获,那个粮食缺口就大啰。
幸亏雷晓飞发明的牛耕技术,在这里已经得到推广,只要全民动员起来,还可以抢回时间,不会误了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