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朱元璋建立这个机构,与都察院互为羽翼,其目的还是在于制衡。或者说,都察院和锦衣卫,就是天子身边的猛鹰恶犬,一个负责盯住首辅阁臣六部尚书,另一个则负责盯住文武群臣,保证皇帝一家独大。
大明眼下的局势,就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出现了臣权与皇权的斗争,都察院早就已经倒戈到了文官这边。从原来皇帝掌握的鹰犬,变成了逮谁打谁,甚至敢拿皇帝刷声望的一方势力,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锦衣卫这个机构,就越发的显的不讨喜。
当司法权收归三法司后,文官们身后就没有了监视,跟皇帝的斗争上,就可以放开手脚。是以杨廷和推进去锦衣化,既有着节约经费的考虑,也有着维护自身阶层利益的因素,为了保证并扩大臣权,在清除一部分障碍。
这个裁撤二十万人的计划,是不可能做到保密的,尤其锦衣卫与朝臣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用杨承祖散布,卫里就已经闹翻了天。虽然杨廷和没表示撤消这个机构,但是只保留不到两万人这个提议,等于是要砸掉绝大多数人的饭碗。侥幸保住饭碗那些人,也将从一个清闲的天堂沦落到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的地狱,谁又肯答应?
这个提议一出来,大家就忙着互相联络,找关系托门路,一是为了保住饭碗,二是为了打听一下,到底首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在这种大环境下,没人有心思安于本业,指望几个衙役想要盯住大员,那就纯粹是做梦了。
杨承祖带人秘密进京杀人,如果是在锦衣卫全盛时期,他只要一动,那边肯定会被人查出来。可是发生在锦衣卫以罢工作为手段对抗,三法司的现有力量实现不了完美对接的这个背景下,根本没人能发现他的踪迹,也就谈不到暴露二字。
“杨廷和是个要做大事的,死了驸马这事虽然大,但是性质上,还是属于要抓凶手,维护朝廷的纲纪和体面。对比起他废掉锦衣衙门这个大局来说,这还是小道,不能为了一个驸马的死,就停掉大局。所以他要的就是三法司尽快结案,向世人及皇帝证明,三法司可以在没有锦衣卫的前提下做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锦衣卫的撤裁。”
他倒不是认为杨廷和或是六部尚书会随便抓个人就说是凶手,不够谢曜身上确实有疑点。在这个非常时期,有疑点就是重点侦破方向,而真正经办案件的,并不是这些有能的官僚,而是下面的衙役捕快。
这些人的节操比起那些尚书阁老差的不知多少,在比限面前,更是想着趁早完案,免得自己遭殃。在这种压力下,又有了这么多疑点,谢曜想要逃过这一劫,那就只能期待老天开眼。
第六百七十八章 收拢人心
冷飞霜听着也有些入了神,她虽然是个精明人,不过于官场上终究了解有限。想着这一案子自己这边做的勉强算是天衣无缝,但如果官府铁了心破案,总是能找到为谢曜脱罪的线索。至少从公正的角度看,谢曜入狱的理由不充足,他只要不入狱,自己这边总是有着潜在危险。
可是听杨承祖一说,她才明白过来,其实到了杨廷和等人这个高度,真相如何,有时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从维护纲纪以及朝廷尊严的角度,凶手肯定是要查访的。但是一群过路的强徒杀害了驸马,也不是那么好查,表面上,肯定要尽快结案,拿出一个可以服众的人,让各方都能交代下去,这同样也是大局。
在这种大局中,个体的被牺牲或是被冤枉,可以叫做再所难免。或者说,这种冤枉并不一定是出自上位者的本心或授意,但是下面具体的办事人员,从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其他角度出发,终归会把事走到这一步。
不过她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果这事真的被查出来,你犯的可是死罪,甚至是要抄家的。据我所知,永淳公主跟你似乎没什么吧?你难道是想姐妹通吃?”
“你想太多了,身为白莲圣女,总想这些事,可怎么教化万民啊。我是天家的亲兵,自然要为天家着想。谢家敢欺君,就已经犯了死罪,无非是天家碍于颜面,不好真的出手对付他们。这事既然天家不方便做,就只有我们做臣子的做,就算真的被发现又怎么样?总不能真让公主,去嫁给一个癞痢。就算不考虑天子,只考虑永寿,我也不能让她妹妹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