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页

“昨天岳父进了一次宫,跟朕谈了一回,他的意思,也是要朕往后退,否则阁臣就要联络六部大员,集体求去。大哥,这次我们要退到哪一步才能让这些人满意?”

他心里有数,杨廷和等人这次这么坚定的出来站台,即便是皇帝坚持,也不可能真把张家兄弟全部处死。至少现在的天子,还没做好和朝臣全面开战的准备,一旦大臣们集体辞职,他就只能退让。

杨廷和算是比较聪明,没有一开始就用出这么激烈的手段,只是通过这些事来释放一个信号,希望天子明白内阁的立场,互相妥协,实现共赢。

初进京师时的嘉靖,是不怎么在意退让妥协这些事的,反正自己一无所有,进一小步也是得利。可是现在他手上有了军权,杨记的存在,也让皇室的收入大为提升,对于基层和地方的控制力度逐步提高。杨承祖的厂卫日渐活跃,一些大臣的动向,总是能以密折的形式送到他的案头。

在这种情况下,他难免有一种自己已经天下无敌的感觉,这时候再让他退,心里是不会痛快的。杨承祖笑着安慰道:“陛下放心,这次我们退的不用太多,不管怎么说,这些罪过是明摆着的。除去咱们栽赃的巫蛊不说,那些包庇不法,招募亡命之类的事,总不是假的吧。这种事,稍微搞的厉害一点,一样可以抄家。那些大臣心里也知道自己不占理,现在就是拼命的在不讲理,只讲情怀了。好在,我们手上也不是没有人,那些帐本,让我们可以控制一批大臣,这些人可以站出来,为我们摇旗呐喊。严嵩正在家里写奏折,求穷究张氏兄弟之罪,以正国法。”

他指了指放在嘉靖案首的口供“张氏兄弟么,可以杀一个,留一个,算是给大臣一个面子。他们也会见好就收,为了这么两个家伙闹的太凶,他们也不想的。留的那个,也不要放回去,关在牢里慢慢炮制,只要张太后活一天,就告诉她她弟弟是怎么被折腾的,这样也很好玩。至于那些大臣,这次我们退一步也没什么,我们有太多的惊喜给他们,我们跟他们慢慢玩。像是三国演义的重修,已经基本完成了,等杀了张家的人,就把三国演义放出去,大家慢慢来。”

第九百九十三章 新气象

三国演义的故事虽然早就有,但是这次由皇室主导刊印,杨承祖担任主笔,宝文堂书局发行的版本里,对于前作的故事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总结起来,就是尊刘贬曹,强调了天子姓刘,是以天下就该是姓刘的坐,曹操身为宰相,却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罪该万死这个观点。

明朝士人借古讽今,借着写东西骂街的事做的多了,对于这种写法,一下就能看出端倪,这上面写的虽然是曹操欺压献帝,实际上是暗骂杨廷和。有些人在分析着,是不是大明皇帝与首辅的矛盾,即将白热化了?

张家案子的发展,正如杨承祖所预料的一样,朝臣们这次虽然表现的态度很坚决,但是到具体的层面,远不如前几次惹眼。张家兄弟的名声实在太差,想为他们说话洗地,也很难找到洗地的理由。严嵩在国子监做祭酒,读书的监生,大多是家里穷,自己也有点一根筋,考试不怎么出色的书呆子。

这样的人最容易热血上头,被人三言两语,就能忽悠的去赴汤蹈火。严嵩是祭酒,只不过小小的煽动了几下,又装作不小心流出了几份证据,就成功点燃了这些学子的正义之火。一大群国子监生跑到街上摆破靴阵,向衙门呼吁,又联名上了万言书,要求朝廷一定要对犯法的皇亲国戚按照国法处置,不可法外徇私,纵容包庇。

这种呼吁,随后也在言官体系中,引发了连锁效应,科道言官规模庞大,即便是杨廷和那些大佬,也不是全都约束的住。总有一些人是散兵游勇,靠着血勇生拼硬杀的,见到这次的事,也当做一个机会的冲上去,连续上本请斩二张,以正纲纪。

在这种风潮下,就连杨廷和,也没办法真的把两人都保下,最终在秋审时,嘉靖下了圣旨,张鹤龄下狱待查,张延龄大辟除爵,家产抄没入官。

曾经被封存的张室家产,这次终于被名正言顺的收入内库之中,张家兄弟为人贪婪,聚敛的古董、珍玩、财货等等,足以超过百万。这次大半都入了内帑,少半入了查抄总指挥杨承祖的私囊。至于张室名下的田地,则归入皇庄,由杨记经营。

今年算是天照应,经历了前几年的天灾人祸之后,今年的收成格外喜人,各地都有丰收的消息传来。以往,丰收对于农人来说,未必是什么好消息。因为粮食的大量增产,导致粮价下跌,反倒是会导致收入下降,甚至丰年卖儿卖女也是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