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起事之名义,复立天子为主,援救三公为辅。且三公书信不曾外传,必是桥瑁诈作。巾布不包火炭,三公书信之事,天下一时虽不信主公所言,但时日已久,狡诈之事必自泄。”
“故,主公若欲斩断袁绍根基,只需破除‘复立天子’之名义。今天子虽然年幼,然通晓宫事权术,颇知利害得失。主公只需令天子知一旦袁绍入京后局面,天子定会默许主公诛杀弘农王,不复再有后患。”
“先帝只有两子一女。弘农王被诛,天下正朔唯有今天子。袁绍‘复立少帝’计策亦不能再行施。计策不能行,关东叛贼便缺少共同进取利益,虽可联盟一时,然不消半年鏖战,必将四散离去。”
这几日,李儒日夜分析袁绍反叛、数州响应局面,心中计划慢慢成型,是以董卓稍稍随口相问,李儒便能抽丝剥茧,将袁绍优势劣势,近期长远计划,一一向董卓道来。
听完李儒的分析后,董卓仰头望向北方天空,良久,吐出一个字:“可!”
……
初平元年二月癸酉,初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鸩杀弘农王刘辩,绝袁绍废立之念。
第21章 按兵不动
董卓入主洛阳,先是派李儒、董旻接手了何进部将吴匡、张漳等人的兵权,攻伐何苗,并收何苗兵权。在袁氏忘乎所以的情况下,成功接手洛阳京畿要政。又顺利的借助丁原势力阻截了皇甫岑南下的步伐,皆李肃劝说吕布归降之际,斩杀丁原这个大患,在洛阳坐拥十万兵权。本是意气风发之时。
却在这种情况下频频出怪招。
先是对士人采取重用、外放、平反等一系列拉拢之策,到后来甚至说是在纵容这些士人玩弄权术,以至玩火自焚,责令何太后迁居永安宫,启用士人。却没有想到这些士人根本没有心思同董卓合作意图,反而诬陷董卓烧杀抢掠,奸淫后宫等等。山东各地太守、刺史、州牧先后揭竿而起,总共有十几甄诸侯。这般情况下,董卓参照李儒建议,走出了最错的一步棋,鸠杀废帝弘农王刘辨。直接引起山东诸侯强烈的反击。
就连朝内朝外都是一片反对之音。
在这种阴云密布的前提下,董卓收到了另一个惨痛欲绝的消息,皇甫嵩勃然大怒,拒婚,而李肃逃窜而回。一件婚事放在平常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便是丢脸面而已。可眼下,这种紧要时刻,发生这样的事情,董卓即便是在蠢,也清楚想要拉拢安定皇甫一门是不可能了。关西有皇甫嵩,山东有十几路诸侯,朝内还有许多蠢蠢欲动的老臣子暗中窜连,本是十拿九稳的局面一下变成四面楚歌。
其实只怪董卓一步走错。
身在关西的皇甫嵩很知轻重。当适时世人常言,能够正汉世朝政之人,唯有皇甫嵩与董卓两人尔。皇甫嵩也不想此时逼迫董卓,更何况董卓行事还没有倒行逆施的地步,可是废帝弘农王一死,诸事暴露……
当即身在长安关西之将,先后求见皇甫嵩,言及皇甫嵩出来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