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

宋时[校对版] 一剑封喉 2138 字 2022-10-21

虽然说陈同光只是个五品的将军,莫之代被责罚降职之后依旧四品,而且还是在枢密院待过的人,又有庞太师这棵大树可靠,但是小辈对长辈的礼待还是十足,丝毫不曾懈怠,也是不落与他人口实,又是维护太师一系的脸面。加上大宋一朝重职不重品,陈同光眼下正得了赵祯的欢心喜爱,莫之代倒也不敢怠慢。

陈同光一见那莫之代,心中便是一惊。只见那莫之代年轻才俊,气势十足,身上又像是怀有不俗的武功,举手抬足之间都有气息随之转动,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陈同光不休武道,但也听说过武道修炼的一些道理,深知这莫之代深不可测,却是十分不好对付。

两人都是驻将,一时相见自然要好生交谈一番。只是莫之代言语间滴水不漏,既说明了如今边境与西夏交战的情况,对具体的机密军情又丝毫不曾泄露,牢牢把握在手中,又叫陈同光对他刮目相看,同时愈发警惕。

他自是混迹官场多年的人物,虽然是个武将,却不是个莽夫,察言观色倒也还算犀利。只是这莫之代将一切都隐藏地十分周密,陈同光一时也摸不透他的底细;又听其言语间多有最近战事吃紧,若是骤然有了什么变故,一时也不好援助的意思,更是叫陈同光警惕非常。

陈同光自知此番去往西宁任职,多少会受到庞太师的为难,却不想这兰州守将莫之代也是这般厉害,看样子丝毫没有援助的意思,却还能将话说得滴水不漏,也是个难得的人物。

两人暗地里几次交锋,面子上却是宾主尽欢。因着自从先前西宁守将战死之后,那边的军务是由莫之代这边的一个副官代任,也是庞太师的门生。莫之代留着陈同光在兰州住了一日,也就说皇命不可耽误,派人沿途送着陈同光去了西宁,顺便召回自家的副官,将军权交回陈同光的手上。

第一十四章 路遇刁民难

又说徐方旭这边,因着启程的时间较早,离众人约定在南少林齐聚的三月初三还有些时日,故而他却不像那武僧来报信时一般火急火燎,只是骑着骏马,不疾不徐地朝前赶路。

大宋律法森严,寻常人不能在城里骑马。徐方旭并无文武功名在身,倒也不愿去寻这等麻烦,只是捡着山野小路,一路寻着朝南少林去。原本长生老人和南少林寺的关系极好,早年间还愿意动弹的时候,倒也领着徐方旭和孙向景去过几次南少林。只是长生老人出门都是遵着古风仪仗,向来是乘车坐轿的;加上当时徐方旭等人年纪还小,这几年不走倒也生疏了许多,路上多有疑惑之处,都要向一旁的村民请教些许。

虽然日子还不到三月初三,但是沿途的道路两旁也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为祖先的坟茔打理些许,又是祭拜,有些大户算了年头时日,还要举办些法事,为九泉下的先祖积福积德。

大宋墓葬礼数遵循古法,一应都是土葬。乡绅豪富人家或有族地,寻常百姓,特别是外来落脚的就没有这等好事,只寻个风水过得去的地方,或是林中,或是路边,埋葬族人,也就是了。

这几日来,徐方旭不知为何,总是心中思虑情感繁多,既有他正身陷知见障的缘故,也有一路上所见所闻激起的心绪。他出来的早了两日,并不知道三师兄陈风崇已然得了生父的消息,不能为他感到开心,只能自己一路看着路边的青砖八角坟茔,或是香烛纸火瓜果供品俱全,或是野草丛生木塌砖裂冷清,都是别有一番情绪蕴含其中。

正如师娘多年前唱过的一段小调所言:“三月三日是清明,家家户户去上坟。有的坟上飘白纸,有的坟上冷清清。深重追远来祭祀,焚香顶礼是儿孙。一年一度行孝道,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一路上的各种拜祭情景,却是叫徐方旭心中五味杂陈,颇有所思,又一无所获。

他如今身陷知见障劫数之中,虽然有长生老人开导劝慰,又得授了诸多道家清心明性的经文,始终自己缺了一个契机,难以突破心障,一直不得解脱。

原本徐方旭就是少年早慧,有因着孙向景的事情,早早便背负了重大的责任。虽然现有仁钦桑布上师开导点化,后又得了诸多机缘治疗孙向景的疾病,已然叫他将心中的执念与纠结放下了不少,不至于再像当日吐蕃冈仁波齐圣山脚下一般,会被事情激得热血攻心,但是心障就是心障,他这等情况还是比寻常练武人要严重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