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页

二月的北海道还是白雪皑皑,在室兰地区,不少地区的土地上已经露出了黑色的地面。这片地区上最显眼的建筑物莫过于高耸的炼铁炉,炼铁炉周围的炼钢车间厂房顶棚上积雪早就被热量融化,干巴巴的屋顶看着丝毫没有冬天的迹象。室兰已经是虾夷共和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这个工业中心的核心就是室兰冶铁所。

在援助虾夷共和国的政策上,中国的态度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虾夷共和国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它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棉花这玩意就不是北海道这鬼地方适合种植的。拥有一个适合虾夷共和国自身条件的工业体系,不仅能让虾夷共和国自保,还让虾夷共和国有了反攻本州的能力。英国控制了日本三岛,中国自然就扶植虾夷共和国来对抗。

日本一半以上的煤矿都在北海道,铁矿中相当一部分也在北海道。北海道土地肥沃,每年降水也不少,农业即便只能种植一季,也足够虾夷共和国的人吃。

虾夷共和国实施了选举制度,不过挺有日本特色。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同。被选举权只授予有一定学历的公民,公民只有选举权。

相当公民就得当兵。采取了全民皆兵,男女皆有服役义务的制度之后,虾夷共和国发现了一个问题。北方各藩里面女子们也接受了军事训练,所以女性们也能上战场作战。这样的话,意味着女性们也有选举权。这与日本的传统起了不小的冲突。

最后经过虾夷共和国议会的讨论,拿出了一个方案。女性除了服役之外,还得生下两个孩子之后才自动拥有选举权。这结果看着挺搞,可偏偏还真的有合理性与说服力。中国驻虾夷共和国派遣军司令员周新华中校除了诧异之外,还不得不佩服一下。

这些倒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1873年3月1日,函馆的电报发到了室兰,明治政府军的海军再次出现在津轻海峡,看动向是准备做些什么。

第303章 经济危机(十)

1873年的时候中国在虾夷共和国还有派遣军,规模一个团,派遣军司令员周新华已经是中校。这个团在日本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当老爷,中国的援建项目就是冶铁炼钢厂,也帮虾夷共和国修建铁路、港口、造船厂。部队没有揣着手高高在上的当老爷,而是根据各自的兴趣,参加了援建项目。而且还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援建工作的同时进行岗位互换。光复军的退役体系是尽可能让退役人员接受更多教育,回到地方之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工程兵、工程人员、铁路兵和铁路人员都是大家公认的好差事。退伍之前有了这方面的相应经验,退伍之后就能到这些单位工作。谁都愿意多学点手艺。

不得不说,日本民族对强者的尊敬是真的发自内心,日本人特别愿意学习强者。虾夷共和国以砍杀的方式把坚持旧幕府传统的那些守旧派给干掉了,这帮新派人物就跟着中国开始学习起来。他们是真学,不是假学。

全民皆兵的虾夷共和国接受了中国的政治观点,政府必须和劳动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而那些靠中间环节牟利的封建主义势力一定要干翻。虾夷共和国本来也没啥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政府搞完了土改,废除血统继承制度,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核心的公务员制度。从表面上看,封建势力再也没有了空间。既然是人人当兵,这社会也空前的平等起来。尊重劳动者的口号也得到了普及与认同。中国派遣军都热衷于通过劳动学习生产技术,日本方面自然也是这么搞了起来。

得知明知政府军的舰队再次出现在津轻海峡,虾夷共和国的人民都激动起来。日本比同时代的满清识字率高很多,虾夷共和国模仿中国的《强制义务教育法》,要求人人必须读书认字,学习现代的知识文化。有这样的文化基础,中国援建的钢铁厂投产速度非常快。

跑到虾夷共和国的日本人中不少都是颇有知识的日本才俊,在暮气沉沉的幕府手下无法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在全新的制度下,他们终于能够一展抱负。其中不少人都在幕府那边搞兵器制造的,有了钢铁之后,有了中国援助的铸炮技术,虾夷共和国已经能够自造小型钢炮,铸造中型铸铁火炮。

中国帮助虾夷共和国修复了铁甲舰之后,还帮着日本改造了他们的旧式军舰,除了中国之外,虾夷共和国的海军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了世界上第二支完全采用蒸汽动力军舰的海军。中国又卖给了日本一批旧式军舰与轮船,这让虾夷共和国的信心大增。

“对面的逆贼海军都是从英国那里进口的,这些人花了大笔的钱财买到这些船,只要把他们的军舰击沉,他们短期内就没能力再买这么多军舰。等他们自造的军舰下水,我们的海军都能自造铁甲舰了!”海军奉行荒井郁之助自信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