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长安街上的浪潮就影响到了千步廊南面的百姓。千步廊南面到大明门附近的道路很宽,聚集了三、四万百姓。这些百姓在意识到几百米外的长安街上出现“劝进潮”后,很快就加入了这阵浪潮,一个个全部跪到了地上去。
站在近十万百姓中间的天津官员和“前明官僚”们很快就发现,他们陷入一片劝进的海洋中。
整个承天门前,近十万京城百姓山呼海啸。
“万岁!”
“万岁!”
“万岁!!!”
为了表现自己的热忱,百姓们还开始磕头。从承天门上高级官员的角度看过去,附近无数的百姓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水,不断地磕头,起伏弹跳,给承天门上的百余人制造了巨大的压力。
“废帝”朱由检听到京城百姓的劝进声,终于停住了不断流出的眼泪。
他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李植眉头紧蹙,不禁长长吸了一口气。
李植是一个现代人,来自一个人民政治高度发达的后世。李植最熟悉的政治体系,无疑是共和国。李植也曾想过,有朝一日自己完全当权,也要讲民主共和,让华夏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参与政治,当家作主。
这个想法,或者说冲动,在李植成为一镇九省的津国公,齐王之后达到了顶峰。那时候,李植曾经两次在无人的书房挥毫泼墨,写下未来共和国的宪法,希望让汉人建立这个世界第一个共和国。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是不可能。
如果大明朝没有被废掉的话,现在是崇祯二十八年。用后世的纪年方法,现在是1655年。
这是一个连近代都没有进入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百姓都没有财力学习识字,十三省百姓的识字率不超过百分之一。百姓们每日埋首于自己的体力劳动中,耕田、割麦、拉车、装货,九成的人一辈子不曾离开自己所在的乡镇,更不曾离开自己所在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