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圆钝的镰刀
走向麦田尽头绿色的草原
正如诗中所说的,在走过长长的纷繁轮回的四季,她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为此她付出的不仅仅是眼泪。
“小月,你脸上怎么有黑眼圈?昨晚失眠了吧?”看到杨月眼睛里闪动着泪花,徐丽在车上取笑道。
“你别笑话我,你不也是?昨晚我听到你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吵得我都睡不着!”杨月白了她一眼。
“这么说,怪我了?”徐丽笑着道,“你要是不想回京,可以在下一站下车嘛。到时候我就阿明说,你另有新欢了。”
“你才另有新欢呢!”杨月不满,两人在车上打闹着。有几位年长者看得只摇头,暗叹世风日下,淑女不淑了。
第五十四章 皇帝的新装
杨月和徐丽回到了北京,迎接她们的当然是两位新郎官。
紧接着的是婚检和领结婚证,这些在李思明岳母的帮助下,办得比通常要快得多。朝中有人好办事,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不过当管民政的一位干部在填写结婚登记表时,问李思明谁是介绍人。
李思明认真地说:“是伟大的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以我俩才认识的!”
民政干部想了半天,觉得这话也挺对的,就郑重地在介绍人那一栏写上“毛主席”三个字。这恐怕是最有身份地位的介绍人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太难了,对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结婚还是比较简单的,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酒席。就连这个酒宴,岳母大人也一个人搞定了,省了李思明和徐子健的麻烦。对于两队新人来说,仅仅需要在宴会那天穿着体面一些就行了。不需要又大又宽敞的房子,更不必忙着装修,不需要迎送车队,保证新娘能准时到达就足够了。
张华这个北京人,就成了两位新郎官的跑腿的。但是陈诚这个江湖白晓生,对每一位兵团战友的情况了如指掌,称得上活字典,每一位宾客只要是兵团战友,住在什么地方即使是旮旯胡同里,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在陈诚的配合下,张华将每一张喜帖送到每一位宾客的手中。
正月初八这天,是两对新人大喜的日子。
地点是在某家国营饭店。宾客大约二百人,大部分是四位新人的兵团战友,将颇大的二楼饭厅挤得满满当当的。就连远在东北的老连长和指导员,也就是现在的农场场长和书记两人都知道了,还特意拍电报过来道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