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页

第二个是中央战区,战区辖阿拉斯加第三、第五两大方面军以及包括未来将陆续抵达的哥伦比亚师等海约国部队。战区司令部基本由原乌拉尔战区司令部改组,蔡锷元帅仍任战区司令,伍靖松大将仍任战区参谋长,而原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柳可铭上将则担任战区政治部主任。

其中第三方面军辖第8、18、19、20、26、27六个集团军,加上装甲4师、5师,炮兵3师,骑兵2师,空军4师、7师,以及空降2师,总兵力达到了585万人。第三方面军的主要攻击方向为沿西伯利亚铁路攻向莫斯科,包括喀山、伊热夫斯克、下诺夫哥罗德等铁路沿线重镇地区都是其攻击范围。

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仍为习正保大将,参谋长则是由原国防大学第一副校长马克·邓恩上将担任,马克·邓恩也是老资格将军了,曾在第四集团军长期服役,不过任国防大学副校长也有十几年了,所以后来晋升很慢,五年前才晋升上将,这次晋衔他这个国防大学副校长自然不会受益,所以仍然还是上将。这次出任方面军参谋长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除马克·邓恩外,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唐庆上将也是由费城调来的,原任总政治部副部长。

第五方面军辖第29、33、34、36、50五个集团军,加上装甲9师、炮兵8师、骑兵5师、6师,空军5师、6师,合计总兵力约49万人。另外按计划,陆续抵达的哥伦比亚师等其他海约国部队约75万将整体划入第五方面军作战序列。

第五方面军属于第三方面军的南翼掩护兵团,将沿西伯利亚铁路南线与第三方面军齐头并进,包括乌法、萨马拉、奔萨、乌里扬诺夫斯克和莫斯科南部的梁赞等重要地区都在第五方面军的攻击线上。他们必须保证这一线的苏军无法北调威胁第三方面军的攻势。

由于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和政治部主任原是由中亚战区司令严石和政治部主任利夫曼兼任,这次严石和利夫曼都调往其他战区,所以第五方面军的指挥层调整很大。

新的方面军司令是原第三方面军副总指挥,装甲部队司令布拉德·范迪大将接任,而参谋长则是由原第33集团军司令张春鹏上将升任,张春鹏也是这次冒尖的新锐将领,是原中亚战区部队中最亮眼的集团军司令之一,攻克卡姆卡雷、希姆肯特和塔什干、浩罕都是他原来领导的第33集团军担当的主力。

政治部主任是由原第四方面军第30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洪运来上将担任。洪运来此前只是少将,但第30集团军在伊尔吉兹的库兰沙地遭遇战中立下大功,从集团军司令到政治部主任很多军官都晋升了军衔,洪运来更是由少将直晋上将,这次又一跃担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堪称跳跃式进步了。

第711章 德国抢攻

第三个战区是伏尔加战区,这个战区比较复杂,基本上与原中亚战区的组成相似,只是没有了第五方面军。

伏尔加战区辖阿拉斯加第四方面军和中国方面军及中亚联军三大部队。战区司令部基本上就是由原中亚战区司令部改组,不过少了许多中国将军了,因为这次参战的中国军队数量大幅下降。

战区司令由原中亚战区司令严石元帅担任,而原第四方面军参谋长赫马克大将这次再进一步,升任战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则仍是原中亚战区政治部主任格拉德·利夫曼大将。

其中阿拉斯加第四方面军辖第13、30、31、32、35、49六个集团军,加上装甲8师、炮兵6师、骑兵3师、空军2师、11师和空降3师共计兵力达57万人,第四方面军的主要作战方向伏加河下游地区,包括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和顿河流域都是其最基本的攻击范围。

方面军总指挥仍由李明泽元帅担任,不过原参谋长赫马克大将高升战区参谋长,新的参谋长由立了大功的第30集团军司令贺德成上将接任,而政治部主任则由原第三方面军第19集团军司令黎鼎容上将担任,黎鼎容本是政治军官出身,在担任长期的指挥类职务并立了大战功后也算回归老本行了。

而中国方面原李济深部交由张学良留驻中亚,只有原冯玉祥的第七方面军参加,所以第七这个番号也取消了,统以中国方面军为新番号,不过冯玉祥部原来的兵力较少,此前也有一定损失,所以这次是经过了补充的,还从原第八方面军划了一个集团军过来,使得中国方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三个集团军和几个兵种部队共45万人,中国方面军的总指挥当然还是冯玉祥,其他指挥官中除了原方面军副总指挥张学良接替李济深回国后的位置留镇中亚外都也没有变更。

中国方面军这次将做为绝对主力部队使用,并担任第四方面军北翼掩护部队,主要攻击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包括萨拉托夫、坦波夫和顿河上游沃罗涅日地区都需要中国方面军负责,他们要保证顿河上游和斯大林格勒以北的苏军不能南调增援伏尔加河下游,威胁第四方面军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