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页

顺明[校对版] 特别白 2051 字 2023-03-15

谋夺莱芜的铁矿,等于是谋夺王承恩的一条财路,这司礼监大太监如何能愿意,但这王承恩也明白,李孟眼下是有功的军将,所谓的谋夺莱芜铁矿的事情,严格来说却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崇祯年间本就已经对这种带兵的大将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一味的迁就忍让,前段时间杨嗣昌定功罪,要杀总兵祖宽,结果关宁大将鼓噪骚动,朝廷只能是派人安抚,显得狼狈异常,这样有罪的军将要处置还这么困难,何况是李孟这等有功之臣,王承恩琢磨着,就算是自己主动去跟皇帝求情,搞不好会灰头土脸。

但这口气却不能这么咽下去,王承恩还记得李孟这些年升官晋级,都有内官为其分说,而且背后靠着的是谁,他也知道是当年的秉笔太监刘福来。

当年刘福来因为青盐的差事办的妥当,被王承恩提拔称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后来又是知情知趣的从秉笔太监的位置上主动下来,去往南京城担任次一等的镇守太监,和王承恩之间没有什么矛盾。

不过这次因为李孟的关系,王承恩也不管从前的那些情分了,而且刘福来在内廷宦官之中,没有什么派系和背景,在贫寒之中被提拔,在司礼监的时日也断,这等根基不深的内官也无需顾忌太多。

在王承恩看来,李孟能有今天的声势地位,全仗刘福来在身后护持,如果把这个靠山一去,那么同样是起于寒微的李孟没有什么依仗,必然是渐渐的颓败下去,这样自然不敢去争夺那铁矿了。

李孟这边也没有想到,手下人去购买铁矿的手段激烈了些,却遭受到这样的报复,只不过此时他正忙于其他的事情,压根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变动。

收到信的第二天晚上,尽管朝野上下对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抨击激烈,可崇祯皇帝依旧是有每天召对杨嗣昌的习惯,王承恩尽管身居司礼监之首的高位,可还是每日陪伴在崇祯皇帝的左右。

此时他也是按照平时的规矩,侍立在崇祯皇帝的身后,看着杨嗣昌在那里侃侃而谈,湖广和河南的局面已经是崩坏,特别是左良玉和罗岱的兵马溃败,罗岱被俘战死之后,杨嗣昌当日提出来的那些政策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了。

不过崇祯皇帝依旧是对他信用异常,可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朝堂之上也呆不下去了,而今的局面,也只能是有一种选择。

“陛下,微臣自请前往襄阳督师,剿灭反贼乱兵,微臣定当鞠躬尽瘁,不惜此身,酬报圣恩,还请陛下应允!”

说完这番话,杨嗣昌已经是离开了座位,跪在了地上,以表示自己的决心,杨嗣昌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配合他的动作,真是忠烈无比的模样。崇祯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又是久在朝堂之中,虽有振作之心,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和手段,往往是对下面的大臣偏听偏信。

杨嗣昌如此的做派,当真是把崇祯皇帝感动非常,坐在座位上半天没有出声,过了会才说道:

“若是朝中众臣都能和爱卿一样,这天下又怎么会如此呢,爱卿一腔爱国之心,朕已经是知道了,且容朕思量下。”

杨嗣昌又是在书案前磕了几个头,行礼之后退下去了,王承恩却在心中冷笑,鞑子入北直隶和山东抢掠,张献忠和罗汝才作乱,杨嗣昌当日所提出来的那些内抚外和的政策全部破灭,朝廷上原本还因为杨嗣昌受到宠信避而远之的高官大臣纷纷的站出来,从前还是那些言官上奏折抨击,现下许多实力派也纷纷的站了出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按照崇祯皇帝的脾气,久在中枢难免会有什么闪失,不如早些去往地方上督师,一来是躲开朝中的斗争,二来以从前的经验,大兵围剿,十面包围,贼人总归是支撑不住,有了功劳,在朝中也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