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让他困惑的铜荒,竟是一群商人以逐利的本性搞出来的玩意,但必须承认,他们本能地利用了价值规律,而且是主动地去制造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这让赵与莒觉得相当有趣,自己只是稍稍推动了一下,很快就出现了这种事情,那么这些商人还能玩出什么呢?
注1:过卖就是小二、堂倌。
注2:宋时因为有意压低铜钱价值,所以国家铸造铜钱其实是在亏本制造,这造成铜钱甚至比铜更便宜的情形,便有奸商大量收购铜钱,私铸成铜器,转手贩卖,其利五倍。
二零三、挟威宜行练新军
马车缓缓行在乡间之道上,赶车的车夫满脸乐呵呵的笑容,象是有什么喜事一般。
江南水乡,路与水往往平行交错,中间为众多的小桥所连起。当今天子即位之后,对于农务极上心,劝农劝桑且不说,就是这路边水边,也要求种上桑榆。天子说得很是诚恳,桑榆为农家之宝,平常年岁可以为农家增一条财源,灾荒年岁可以充饥。
赵景云看着路两边的田地,心中也是满是喜气:看这田里庄稼的模样,怎么也不象是会有灾荒年岁的情形。
“赵兄,临安呆着多好,为何非要跑到乡下来,还非要呆上一个月,乡下哪有临安有趣?”
石良靠在车厢上,颇有些不高兴地说道。
他到临安为时还不算长,一年都不到,总觉得临安还有许多地方未去看过,故此不愿意离开。
“这可是天子恩典,专拨了钱粮来,让咱们到乡下去为天子采风。石子房,你得小心了,若是回头交与天子的采风文章写不出来,下回去流求之事便别想了。”赵景云还没有回答,陈安平抢着说道。
天子在台庄大捷之后,挟战事获胜之威,在朝堂上进一步推动改革,令太学生深入乡村采风便是其中之一。天子诏书中说道:“祖宗开科取士以纳天下英才,实为千载谋国之策,然则后世书生偶有不肖者,或五谷不分,不识韭与稻者,或四体不勤,误指马为虎者,积年累月,何以为国牧民,为天子知兵?常言有云:破千卷书行万里路。孔子亦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不躬行实践而空言仁礼,岂不妄乎?朕有感于圣人之言,故诏谕天下士子采风,勉之勉之。”
这份诏书下达之后,首先便在国子监太学诸生中实行起来,为了办好此事,户部还专门为下去采风的国子监太学生拨了一笔款项——自然,经魏了翁手拨出来的不会太多,而且还需要做“课题申请”,确认这个采风是有目的的,这才得以成行。对于赵景云来说,“课题申请”首要的是国子监会发出一份由吏部、户部联署的公文,他执着这份公文到了乡间,当地县府都会配合,至于申请来的经费,那倒是其次了。
赵景云的采风“课题”便是“洋货与大宋乡里之干系”,他上一次那篇引起喧然大波的文章里重点查找了洋货对城市作坊的破坏,这一次他有意做得完满一些,除了调查洋货对大宋农村的冲击之外,还要试着探讨一下解决方法。陈安平、李石和石良这三人都是好事者,与他关系日渐亲密,故此被他拉了来当帮手。
“瞧瞧,快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