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臧霸今年攻破青州,袁绍明年出兵亦来得及。
但袁军进兵此地,就意味着袁军的战争机器启动了。一旦颜良也战败了,袁军怕是再也止不住增兵之势。
跟在他身边的仆僮问道:“主君,您还要在这邺城再游说下去吗?城内文武对您已经是避之不及。我等接连拜访了几家重臣,都无人肯为您递书,甚至有几人都闭门不见。”
孙策更是亲自在垂拱殿召集了诸人,问道:“袁军已经发兵青州,袁曹交战,已经势不可止,诸卿以为,我等当如何趁衅而动?”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在势力之争中,欲举三军而伐敌国,檄文发布、整顿部队、调集粮草等事宜准备三四个月甚至半年都很正常。
袁绍倨傲,其公卿出身,又位居大将军高位,鹰扬河朔,雄踞四州之地,因而睥睨天下。对偏居江东的孙策并不太在意。
在抵达了邺城近半旬后,诸葛瑾终于获得了袁绍的亲自接见,当面向袁绍陈述了孙策约期明年夏天共同出兵的提议。
只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职在汉室有特殊地位,一般而言朝廷委之以统领全国的军队。
沮授的持牢缓战之略,使得他是江东在河北的天然盟友。
但凡袁绍采纳其一,恐怕袁绍现在就早已有了横扫天下的实力,根本不需要像如今这般忌惮曹操。
所谓的重号将军、前后左右等将军,比杂号将军位高权重,那只是后世的误解。
但随着青州战败的消息传来,袁绍显然又优柔寡断了,没办法坐视城池失守,更没办法在被曹操侵占了大量土地、州郡的情况下,毫无反应。
这片半岛的归属,不论胜负都无法影响天下大势。
只要最终大胜曹操,天下只会记得平原一战,袁绍力摧强敌,从而定鼎天下局势。
因而河北向青州增兵已经成了定局。
孙策当即紧急聚集了麾下的诸多文武,从周瑜到张昭,从贾诩到诸葛亮。诸多位高权重的将校谋士皆齐聚在建康,探讨应对之策。
所以他不得不按捺胸中愤懑,再一次敲开了监军之门。
沮授这个奋武将军在河北到底还是受到袁绍的猜忌了。
一起进攻曹操尚可,让他们江东做主,约定何时进攻,那是断然不可能的!
不过事情很快迎来转机,随着江东大胜曹军的消息稍后几日传到河北,袁营终于重视起来这个己等眼中,往日里割据南方的势力。
而且建康城远离战事前线,往来尽是行商船队,文人墨客,更有太平气象。
而随着诸葛瑾的加急回报,孙策在十月顺利收到了袁军已经发兵青州的消息。
因而在河北,大将军袁绍之下,不论声名上还是实权上,地位最高的就是奋武将军沮授了。
他叹息一声,说道:“是啊,我等到这邺城已经长达百余日了。本以为能一直顺利的待到明年夏季出兵,我等载誉而归。却不想,还是将军、长史慧眼如炬,对袁绍的认知更清晰啊。”
这就是当今天下武人能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但他知道自己身负使命,他的联盟成效,将关乎整个天下的走势。
沮授也需要江东使者的影响力,因而是少数在当下仍愿意接见诸葛瑾的河北大臣。
随即整个邺城都笼罩在了大战来临的氛围当中,到处都是运送武库物资的队伍,不断有兵马被调集,准备开赴平原。
而沮授正是诸葛瑾寄予厚望的河北人杰啊,他早在灵帝年间,就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少有大志,长于谋略。
指责袁谭非臧霸之敌,不得青州民心,岂不是就成了指责袁绍用人不明?
袁绍当然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曹操攻击他疆域,从他手上夺走三郡,他岂能这样容忍下去,不作反应?
更何况,以监军之计,他可是直接损失了近乎整个青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