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三十岁可以自称老夫的时代,更是可能已经生了些许的白发。
可眼下的宋公,简直是精神焕发,气冲斗牛。
哪怕是只看他的这个年纪,张肃就深感可畏,益州在他面前没有任何可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他一改此前所思言辞,见面即恭行大礼,跪拜在地,说道:“边鄙之人,益州别驾,张肃拜见宋公。”
孙策将手中的册文转给了一旁的女官,说道:“将这个册文拿给他,让他看一下。”
张肃不明所以,连忙恭敬的双手接过,只扫了一眼,就瞬间双眼瞪大,他不知道这上面所言真假,可宋公的言下之意,他却是再清楚不过。
所以他连忙说道:“高干盗据河朔,抚驭士卒,却不识天命,妄自兴兵,终兵败逃窜,遂至亡灭,其部下党羽,鲜克有终。可见此乃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天命有归,自然说的是宋公孚天命!
册文上记录的这战绩也足以说明一切,让张肃震撼不已。
曹军刚败不久,宋军大将就收复了黄河南北各郡,随后兵出冀州,攻入并州之地。
此前曾经响应高干起兵的河东人卫固、范先、弘农人张琰等皆被一战而席卷,处死于黄河之畔。
张肃见到册文上的这份捷报,简直被震惊到了不可思议。
河东乃大郡也,其境内叛逆联众数万,更跨州连郡,怎么会被一战一扫而空?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被几名豪杰,就玩弄于股掌之间,然后豪杰将其诛杀,就举郡归附于宋室治下。
河东的归附在孙策这里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其归附的过程,同样充满了刀光剑影和阴谋诡计。如果只是一个人的列传,也足以非常精彩。
河东并非是当地诸侯举郡归附于孙策,而是当地的长吏先杀境内拥兵自重者,然后率全郡军民归附。
河东郡名义上的太守是杜畿,但实际上当地的实权是由本地大族卫固、范先掌控。
这两人外以臣服为名,而内实与高干通谋,盘踞于当地。
河东郡掾卫固,与杜畿是老朋友,早就认识,有几分情面在。但中郎将范先,却和杜畿没有交情,曾经想要杀了杜畿。
卫固却犹豫不决。范先为了警告、威胁杜畿,陆续杀害了郡主簿等三十几位下属官吏。但杜畿此时却装作服软,唯唯诺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愤怒反应,而举动自若。并且将所有军队交给了范先统帅,于是范先才决定放过他。
作为当地两大豪强,既然掌握了河东的实际权力,为了自己以后的安全,也为了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于是就大肆扩军。
杜畿非但没有反对,而且为两人出谋划策,对卫固和范先说:“如果你们想干大事,就必须争取民心,让百姓支持你们。现在公开征兵,百姓们肯定认为快要打仗了,心里害怕。兵还没有征到,百姓们就先逃亡了。不如动用钱财,不动声色地,陆续招募士兵。百姓们谁想要钱,谁就来当兵。此乃汉、宋、赵三氏皆用之法。”
卫、范两氏,皆河东大族,且资产颇丰,卫固尤其对杜畿所言深以为然,遂许之,为资调发。但招兵时,诸将贪多应募而少遣兵,于是各处的将校,为了多吃空饷,都大肆舞弊,多报名,少招兵,乱哄哄地闹了几十天才停止。卫固和范先花了许多钱,实际上没有征到多少兵。
接着,杜畿又游说卫固说:“人都是最顾家的,咱们手下这些将校掾吏,平时回不了家,心里都很埋怨。不如给他们放放假,有事时再召集,也不会太困难。这是团结人心的一个办法。”
卫固为了收买人心,又同意了。
于是,卫固和范先的心腹爪牙就全部被杜畿成功遣散。
而杜畿本人,阴结郡内豪杰,又游说乡老、望族,暗中聚集一批义师。
等到高干为乱,卫固等人准备起兵响应,但将校已散,匆忙之间难以聚集。
太守杜畿却清楚各县会支持自己,便带领亲信数十骑,逃离郡城,找了一处坚固的县城拒守。全郡各县吏民纷纷向杜畿那里集中,团结应变。几十天内,杜畿就召集了四千多人马,实力雄厚。卫固和范先带着自己的兵,伙同高干和张晟的部队进攻杜畿,不能取胜,又跑到各县抢掠,也没有什么收获。
不久,曹操败退,宋军天兵抵达,高干和张晟遂一战败走,卫固和范先被杀。
杜畿乃举郡而降,其劝勉百姓勤于耕织,劝课畜牧,欲使百姓得以殷富。又兴办学校,举荐孝悌之士,修整军队,讲练武备,使河东大安。
这封文书送到建康之时,河东这处表里山河的北方重镇已经安定了下来,平息了一切烽火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