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去祖庙,找紫璇一

今天的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粤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粤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粤东十个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之一。”

钟无艳说:“黄飞鸿知道,以前都有看过关于他的电影,还有他的绝招佛山无影脚。”

唐紫璇说:“我也看过,里面还有十三姨。”

晨飞宇看到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禅城是广东 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

晨飞宇说:“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体现古代高超雕刻艺术。”

灵应牌坊是祖庙里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朝景泰2年,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 “灵应”二字。背面顶层竖书“谕祭”二字匾。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风骨凛然且结构极为坚固,曾经承受过十二级的台风而安然无恙。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

小主,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于明正德八年开凿。初为土池,清雍正年间改建为石池。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每一位到祖庙的游客都会往池中的石雕龟蛇像投硬币。据说,投中的越多则财运越好。

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建筑非常考究。面宽九开间,顶端有一条1米多高30米长的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是贴金木雕,中间是红色沙岩围墙并排配以三个进深为一米的圆拱门洞,下为石砌抬级,整个建筑壮丽威严。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为山歇顶式建筑,檐下为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雄伟壮观。正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营选施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面宽进深各三间,柱子十六根,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制作的形象威严的真武大帝铜造像,披发端座,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是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

万福台是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是两层式长廊供民众和乡绅富户观剧之用。万福台高2.07米,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

据馆内人士介绍:自清代中期以来,粤剧戏班的第一台戏必先在万福台演出,以图吉利并检阅阵容,然后再到四乡巡演。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他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把粤剧传播到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并通过创世界记录的逾千部戏曲和近万种唱片风靡全球。

晨飞宇说:“在广东相信都看过粤剧。”

钟无艳和唐紫璇说:“是的。”

晨飞宇说:“禅城是粤剧的发祥地,从这点上看,万福台对粤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如今世界各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

唐紫璇说:“粤剧原来是在这里发源,我家附近庙里,每年就有请人过去唱粤剧,以前小时候都搬凳子过去看,大了就没有去看过了。”

晨飞宇说:“我们村就有木偶戏,我是过去我舅舅他们村那里看粤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