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紫璇说:“我们南方也少见。”
晨飞宇说:“现在可能也就像祖庙这种地方才有。你们知道禅城读书人都有那些名人?”
钟无艳说:“黄飞鸿。”
凌轻微说:“那个是武术大师,不是读书人。”
晨飞宇说:“有思想家康有为、铁道之父詹天佑、小说家吴研人、任香港律政司长梁爱诗等均在禅城的尊孔的风气中成长。”
唐紫璇说:“康有为、詹天佑居然是这里人啊!”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的前院,老人们的晨练曲已经开始了,打太极拳、做操、练气功、跳舞。晚上,老人们又聚集到祖庙的万福台观看粤剧表演,随着八音锣鼓摇头晃脑,悦耳的音符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让时间凝固,让生命延长。有位老人说:人老了,祖庙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怎么离得开呢。
晨飞宇说:“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
这得益于禅城发达的民间工艺。禅城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禅城木雕以其刀法利落,线条简练,豪放、粗矿、流畅,构图大方饱满,装饰性强而着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以建筑装饰木今为主。祖庙前殿、正殿所陈列的大型神台,就是禅城着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其中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与“薛刚反唐”等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长32.02米。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
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灰塑又叫灰批,是禅城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用灰塑美化装饰建筑物,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
如祖庙两旁门、额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子仪视寿”,西廊的“哪吒闹海”等。这此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色彩绚丽。
砖雕、石雕艺术也是禅城民间手工艺之一。它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上,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建筑艺术,明清两代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用这些民间雕塑艺术装饰建筑物甚为流行。祖庙公园内的马郡宗祠内牌坊,都用砖雕、石雕进行装饰,它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是禅城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砖雕装饰艺术之一。
祖庙大殿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括,主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细心的游人在观赏祖庙的砖雕时可以发现在砖与砖的接缝处并无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漆扑又叫漆夹伫塑是一种以伫夹缝以漆粘扑而成的雕塑工艺,俗称漆扑。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以唐代为盛。禅城祖庙博物馆内的大神像都是用这种工艺扑制而成的。
禅城民间漆扑雕塑,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须先塑出泥胎人像或动物、器皿,然后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脱模成型,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装饰上漆油、贴金、加彩等,最后塑造出一座完整的立体造像或器物。在祖庙内现存有20多座漆扑神像供人们参观,这是清代禅城的漆扑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