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秦促成六国合纵之后,将合纵盟约写好一份,投送到秦国的关隘。关吏拿到后,呈给秦惠文王观看。惠文王看后大为震惊,对相国公孙衍说:“要是六国真能合为一体,那我想要向外扩张的希望可就破灭了!必须想出一个计策,拆散他们的合纵盟约,才能图谋大事。” 公孙衍说:“发起合纵盟约的是赵国。大王可以发兵攻打赵国,看看哪个国家先去救援赵国,就把军队转移过去攻打它。这样一来,诸侯们心生畏惧,合纵盟约自然就会瓦解。”
当时张仪也在座,他心里不想攻打赵国,以免辜负苏秦的恩情。于是进言说:“六国刚刚联合起来,这种局势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破。秦国要是攻打赵国,那么韩国就会出兵宜阳,楚国出兵武关,魏国出兵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也会出动全部精锐部队助战。秦国军队光是抵抗这些国家的进攻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转移兵力去攻打其他国家呢?离秦国最近的国家是魏国,而燕国在北方最为偏远。大王要是真的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与魏国求和,以此来让各国心生疑虑,同时再与燕国太子结成姻亲,这样的话,合纵盟约自然就会解除。” 惠文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答应把襄陵等七座城邑归还给魏国,与魏国讲和。魏国也派人回访秦国,还把魏国女子许配给秦国太子。
赵王得知此事后,召见苏秦并责备他说:“你倡导合纵盟约,让六国和亲,共同排斥秦国。可还没过一年,魏国和燕国就都与秦国互通往来了,这说明合纵盟约根本靠不住。要是秦国军队突然攻打赵国,还能指望这两个国家来救援吗?” 苏秦惶恐地谢罪说:“我请求为大王出使燕国,一定会有办法对付魏国。” 于是苏秦离开赵国前往燕国,燕易王任命他为相国。
当时燕易王刚刚即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国丧之际,发兵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当初先王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让六国和亲。如今先王尸骨未寒,齐国的军队就压境了,还夺走了我们十座城池,这把洹水之盟置于何地呢?” 苏秦说:“我请求为大王出使齐国,让齐国把十座城池归还给燕国。” 燕易王答应了。
苏秦见到齐宣王,说道:“燕王与大王是同盟关系,而且燕王还是秦王的女婿。大王贪图这十座城池,不仅会让燕国怨恨齐国,秦国也会怨恨齐国。得到十座城池却结下两个仇怨,这可不是好计策。大王要是听从我的计策,不如把十座城池归还给燕国,以此来与燕国和秦国交好。齐国要是得到燕国和秦国的支持,想要号令天下可就不难了。”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十座城池归还给了燕国。
燕易王的母亲文夫人,一直倾慕苏秦的才华,便让身边的人把苏秦召进宫,与苏秦私下有了往来。燕易王知道这件事,却没有声张。苏秦心里害怕,便与燕国相国子之交好,还与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他又让自己的弟弟苏代、苏厉与子之结为兄弟,想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燕夫人多次召唤苏秦,苏秦越发害怕,不敢前往。于是苏秦劝说燕易王:“燕国和齐国的局势,终究会走向兼并。我愿意为大王在齐国施行反间计。” 燕易王问:“反间计要怎么做呢?” 苏秦回答说:“我假装在燕国获罪,然后逃到齐国。齐王必定会重用我。我就趁机败坏齐国的政事,为燕国谋取利益。” 燕易王同意了。于是,燕易王收回了苏秦的相印,苏秦便逃到了齐国。
齐宣王看重苏秦的名声,任命他为客卿。苏秦趁机劝说齐宣王追求田猎、钟鼓之类的享乐。齐宣王贪图财物,苏秦就建议增加赋税;齐宣王喜好美色,苏秦就提议精心挑选宫女。苏秦打算等齐国出现内乱,让燕国趁机进攻。齐宣王完全没有察觉苏秦的意图。相国田婴、客卿孟轲极力劝谏,齐宣王都不听。后来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即位。齐湣王即位初期,还勤于国政。他娶了秦国女子为王后,封田婴为薛公,号靖郭君,苏秦依旧担任客卿,执掌事务。
话说这事儿得分两头来讲。张仪听说苏秦离开了赵国,知道合纵盟约即将瓦解,便不再打算把襄陵等七座城邑给魏国。魏襄王十分恼怒,派人到秦国索要土地。秦惠王派公子华担任大将,张仪为副将,率领军队攻打魏国,攻下了蒲阳。张仪向秦王请求,又把蒲阳归还给魏国,还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与魏国结好。张仪亲自送公子繇前往魏国。魏襄王对秦王的做法非常感激。
张仪趁机劝说魏襄王:“秦王对魏国非常宽厚,攻下城池却不占领,还送公子来做人质。魏国不能对秦国无礼,应该想想怎么答谢秦国。” 襄王问:“要怎么答谢呢?” 张仪说:“除了土地,秦国也没别的想要的。大王割让土地答谢秦国,秦国一定会更加喜爱魏国。要是秦国和魏国联合起来攻打其他诸侯,大王从其他国家得到的补偿,肯定会比现在割让出去的土地多十倍。” 魏襄王被他的话迷惑,于是割让少梁之地答谢秦国,还不敢接受秦国送来的人质。秦王非常高兴,于是罢免了公孙衍,任用张仪为相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楚威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熊槐即位,这就是楚怀王。张仪派人给楚怀王送去书信,迎接楚怀王的妻子儿女,并且提及当年自己被诬陷盗璧的冤屈。楚怀王当面责备昭阳说:“张仪是贤能之士,你为何不把他举荐给先王,却把他逼得去为秦国效力呢?” 昭阳沉默不语,心中十分羞愧,回到家后就发病去世了。楚怀王害怕张仪在秦国得势,便再次重申苏秦的合纵之约,与诸侯们结连。而苏秦已经在燕国获罪,离开燕国逃到了齐国。
张仪于是去见秦王,辞去相印,主动请求前往魏国。惠文王问:“你舍弃秦国前往魏国,这是为什么呢?” 张仪回答说:“六国沉迷于苏秦的合纵之说,一时难以瓦解。我要是能掌握魏国的权柄,就让魏国先侍奉秦国,给其他诸侯做个表率。” 惠文王答应了。张仪于是前往魏国,魏襄王果然任用他为相国。
张仪趁机劝说魏襄王:“大梁南面与楚国相邻,北面与赵国相邻,东面与齐国相邻,西面与韩国相邻,却没有山川险要可以依靠,这是容易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啊。所以不侍奉秦国,国家就不得安宁。” 魏襄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张仪暗中派人招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军队大败,秦国夺取了曲沃。髯翁有诗写道:
仕齐却为燕邦去,相魏翻因秦国来;
虽则从横分两路,一般反覆小人才。
魏襄王十分恼怒,更加不愿意侍奉秦国,谋划合纵之事,仍然推举楚怀王为合纵的盟主。于是苏秦在齐国越发受到重用。
当时,齐国相国田婴病逝,他的儿子田文继承了薛公的爵位,号孟尝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妾室所生,在五月五日出生。田文刚出生时,田婴就告诫妾室把他扔掉,不要养育。妾室不忍心,就偷偷把田文养大。田文长到五岁时,妾室带着他去见田婴。田婴对妾室违抗自己的命令很生气。田文磕头问道:“父亲为什么要抛弃我呢?” 田婴说:“世人相传五月五日出生的人是凶日,生下的孩子长大后和门户一样高,会对父母不利。” 田文回答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怎么会由门户决定呢?要是真由门户决定,为什么不把门建得高一些呢?” 田婴无法回答,心里却暗暗称奇。
等到田文十多岁时,就能接待宾客,宾客们都很乐意与他交往,还四处为他宣扬声誉。诸侯的使者来到齐国,都请求会见田文。于是田婴认为田文很有才能,立他为嫡子,田文便继承了薛公的爵位,号孟尝君。
孟尝君即位后,大规模修建馆舍,招揽天下的贤能之士。只要是来投奔的士人,无论贤能与否,他都收留。天下逃亡的有罪之人也都来归附他。孟尝君虽然身份尊贵,但他的饮食与其他宾客相同。一天晚上,孟尝君招待客人吃饭,有人挡住了灯光。有个客人怀疑饭菜有两种标准,就放下筷子要离开。孟尝君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饭菜给客人看,果然没有差别。客人感叹道:“孟尝君对待士人如此真诚,我却无端怀疑他,我真是个小人啊!还有什么脸面待在他的门下呢?” 于是拔刀自刎而死。孟尝君为他的丧事痛哭哀悼,十分悲痛,其他宾客无不深受感动。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食客常常多达数千人。诸侯们听说孟尝君贤能,而且有众多宾客,都很尊重齐国,相互告诫不敢侵犯齐国边境。正所谓:
虎豹踞山群兽远,蛟龙在水怪鱼藏;
堂中有客三千辈,天下人人畏孟尝。
再说张仪担任魏国相国三年后,魏襄王去世,他的儿子魏哀王即位。楚怀王派使者前去吊丧,趁机向魏国征兵攻打秦国,魏哀王答应了。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王哙也都愿意出兵跟随。楚国使者来到齐国,齐湣王召集众大臣商议计策。左右大臣都说:“秦国和齐国是甥舅之亲,没有仇怨,不能攻打秦国。” 苏秦主张合纵之约,坚持认为可以攻打秦国。只有孟尝君说:“说可以攻打秦国和不可以攻打秦国,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攻打秦国就会与秦国结仇,不攻打秦国又会触犯其他五国的怒火。依我之见,不如发兵,但行军速度放慢一些。发兵就不会与五国产生分歧,行军慢则可以观望局势,再决定进退。” 齐湣王觉得有道理,就让孟尝君率领两万军队前往。
孟尝君刚出齐国郊外,就借口生病,拖延着找医生治病,一路上走走停停,行进缓慢。
再说韩、赵、魏、燕四位国君,与楚怀王在函谷关外会师,约定好日期进攻秦国。楚怀王虽然是合纵的盟主,但其他四位国君各自带领自己的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秦国守将樗里疾大开函谷关城门,列好阵势挑战,五国军队相互推诿,没有人敢率先出兵。双方僵持了几天,樗里疾派出奇兵,截断了楚国的运粮通道,楚国军队缺粮,士兵们纷纷哗变。樗里疾趁机发动袭击,楚国军队大败而逃。于是其他四国也都撤兵回国。孟尝君还没到达秦国边境,五国的军队就已经撤回了。(这就是孟尝君的巧妙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