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苏轼和韵之作更为出名,他借诗充分释放了与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
大人们把酒唱和,王棣便作为小主人陪着苏小妹与苏过游耍。
三人年龄相仿,原本正是玩乐的好伴,但相处模式却很微妙。
对年龄最幼的王棣,苏过很是佩服,若无姑姑苏小妹“从中作梗”,早便是无话不说的小伙伴了。
苏小妹则看王棣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
在王棣看来,这位小姐姐颇具才情,人也够大气,只因护短而嫉恨上了自己,也是徒呼奈何了。
要说起来,苏轼方是罪魁祸首。
其在黄州之时,通过与王安石的通信及黄鲁直之口,知“半山小神童”之名,不止一次评点王棣的诗词及书法,直言胜苏过等多矣,便是他如王棣之龄时也有不如。
在半山时,苏轼见王棣言谈举止从容自如,谦谦如玉则具古贤风范,更是另眼相看,免不了考校一番。王棣昔日所作诗文他是见过的,虽稚嫩有余,但已稍具气候,遂以经义考之,乃有如下问答: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何解?”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就是说: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中庸》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试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