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没有血性的人,吃了这么大一个亏也会发誓励精图治报仇,更何况是燕赵这样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国家!更何况是燕王这样听着燕昭王事迹长大的人!如果燕王这个时候故作懦弱,反而更加惹人怀疑。人心也就彻底散了!

苏代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臣不才,有一计,可助王上饮马济北郡,大败韩国,雪此大耻!”

燕王听到这样的话语,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提防。这世界上有多大的利益就有多大的风险,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没有,而是有的话,也是掉到高个人的头上,掉到和上天串通好的人的头上!韩王为何可以堂而皇之地灭掉周朝的祭祀,堂而皇之地将九鼎运送到洛阳,堂而皇之地搞一个盛大的入城仪式,然后自导自演祥瑞到处都是,顺理成章地称帝?!靠的就是无可匹敌的国力!靠的就是近两百万大军!靠的就是将天下各国重创,打得所有的诸侯国不得不臣服!(骄傲的楚国或者说自以为是,觉得天高皇帝远的楚国不在此列)

想要饮马济北郡,想要大败韩国,洗刷屈辱,绝不是苏代这样的说客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凭借燕国撑死的十五万的大军,要去击败在河间郡、济北郡也有十数万军队的韩国,不说是痴心妄想,也差不多!这中间的差距,也就相当于蓟城到洛阳的距离缩短了几里地罢了!

“愿闻其详!”燕王摆正了姿态。

“燕国之所以不能复仇,报仇雪恨,不过是因为韩国国力太强,非燕国可以力敌的!既然不能力敌,何不智取?!赵国被韩国夺取平原、山阳、邯郸、巨鹿四郡,将其引以为奇耻大辱。河间郡、济北郡原本属齐,韩国却悄无声息将其霸占,在臣看来,齐国必定也是颇多怨言。为了一个冀州,韩国一下子得罪了燕、赵、齐三国,以这三国之力,不说收复整个冀州,至少让韩国手忙脚乱,立足不稳却是极有可能!所谓乱中取胜,王上难道不觉得,凭借燕国目前的实力,按部就班地发展又需要多久才能和韩国一战?!等燕国休养生息好了,韩国早就整合了举国两百多万大军,到时,韩国只需从冀州征调大军,就足以攻到蓟城城下!”

“先生是说要燕、赵、齐三国连横?”燕王开口问道。

苏代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在燕王的糊涂中解释道:“单单是三国连横,楚国、秦国容易被韩国利用!所以,想要打韩国一个立足未稳,各国趁机收复失地,必须五国合纵。选一德高望重者为纵约长,并力抗韩,方有一线生机!”

燕王心里暗自点头,诸国加起来的实力也不过是韩国实力的一半。当然,考虑到韩国地域太广,远在后方的百姓动员不起来,新收的土地又是各国的故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国合纵的实力以及和韩国相差无几,前提是齐心协力!

第六十三章 秦国的心思

“不知以先生之见,谁可为纵约长?”在燕王陷入沉思的时候,燕国丞相将渠出言问道。

苏代轻轻一笑,说道:“纵约长首先必须为德高望重之辈,如此才能凝聚各国人心,并力抗韩。否则,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各行其是,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容易被韩国各个击破。其次,纵约长的国力必强,这天下毕竟还是以实力来说话。而且,一旦合纵的事情为韩国知晓,韩国多半会率先攻打纵约长以令各国胆寒。如果纵约长的国力不强,坚持不到各国来援,这合纵也就散了!不知丞相以为如何?”

将渠默默地点了点头,对苏代说的这些没有异议。燕国国力大损,也不愿意强出头,按照苏代的这些标准,燕王是成为不了纵约长的。那自己也就放心了。

先出头的椽子先烂,合纵不过是求自保,犯不着为了其他国家搭上自己。如今最有可能成为纵约长的无非是秦王、赵王、楚王。所谓的德高望重,在将渠看来,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国力最为强大的君王自然是德高望重,否则,为何可以吸引到人才来投,辅佐自己强盛国家?!说到底,还是实力为尊!

“秦王、赵王、楚王皆德高望重之辈,但楚王年长,国力又最为盛,以臣之见,这纵约长,楚王最为合适!”苏代见将渠认可了自己的说法,继续说道。

燕王听到后就笑了,天下诸国,除了楚国,都派遣大臣前往洛阳入朝请服。楚国的倔强或者说对韩国的不服,正是各国所缺乏的。秦王、赵王毕竟年轻,楚王却是秦昭王、赵惠文王同一时代的,于情于理,这纵约长的身份楚王都配得上。反正五国合纵、合力抗韩,燕国不为主要战力,即使得罪了韩国,也是有限。韩国的主要精力会放在秦、赵、楚三国身上,尤其是楚国。通过这三个国家的帮衬,燕国也能谋取一些利益,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