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志得意满的李隆基

萧嵩昂声回答:“臣就算家里都没有粮食吃,也不会短缺前线一颗粮食。”

杨慎矜见其他两人都有事情安排而自己却没有,急忙问道,“陛下,微臣上任后主要做什么事?”

“爱卿不必心急!”李瑁微笑着说,“你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多了,先要准备先皇的葬礼,然后是朕的登基大典。在明年三月,朕还准备举行一届恩科。”

这三件事情,杨慎矜并不认为有丝毫难度,“陛下放心,臣保证把事情办好。”

李瑁看他大大咧咧的样子,很明显还不知道科举制度改革的事情,就朝萧嵩说道:“萧相,你待会下去之后,就把朕新制度的考试制度都给杨爱卿说清楚。”

杨慎矜听到制度改革,顿时就知道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向着萧嵩深深地鞠了一躬,“那就麻烦萧相了!”

……

洛阳仓库,周回十里,共三百窖,每窖藏米约八千余石。

此刻,李隆基正手抓着一把精米。

他已经不是那副逃出长安,灰头土脸的样子。

转而换上了一身明黄色的龙袍。

从仓库通风口斜着进来的阳光,正好照在李隆基那张满是皱纹的老脸上。

他身后是身着一品官服的牛仙客,再后面是不下一百人,全副武装的侍卫。

“没有这二百四十万石粮食,朕看那逆子能不能坚持到明年夏粮收获。”李隆基脸上全是志得意满的笑容。

他随手把精米丢回仓库,侍立在一旁的小太监急忙拿出手绢上前。

长安能在唐朝被确立为都城,还得感谢那个好大喜功的隋炀帝。

全靠他竭尽全力修的大运河,才能保证长安与洛阳的口粮。

此时的运粮路线是,二月份从扬州开船出发,四月份之后通过淮河进入汴河。

因为这时候运河水还比较浅,满载粮食的船只无法通行,只能等到六七月份才能到达运河与黄河交接的河口。

这时却又是黄河的丰水期,船只同样无法通行,要等到八九月份黄河的水位落下去之后,船只才能进入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