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归去难

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1675 字 8小时前

燕青环拢双臂,呵呵笑道:“怎地?怕给不起赏钱?”回头与一个员外装扮的人说道:“这汴京城的小姐与大名府的还真不一样,知道拿捏哩。”

那员外三十多岁,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虽然作富家翁装扮,却是仪表堂堂,不怒而威。他听燕青说话,只是笑笑,并不应答,手一扬,一小串金币骨碌碌落在贺丽丽脚边,甚是晃眼。

这时的货币是铜本位,通用的是铜钱,金银则需去专门的地方兑换。时下广为人知但市面上极其罕见的金币是淳化元宝。

太宗淳化初年,太宗深感江山不稳,尤其当时宋与辽金沙滩大败。他亲自督工铸造该钱币并送至五台山窖藏,希望保佑大宋国泰民安,帝业万代不断。正面“淳化元宝”隽永洒脱,清丽不凡,为太宗皇帝御书,背面是一幅“童子拜观音”的画图。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

彼时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一千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八百文、八百五十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基本是一两黄金合十两白银或十贯铜钱或一万文铜钱。

淳化元宝一枚该二钱五,合二千五合文。

那员外丢上台的一串元宝有二十多枚,该值六、七十贯。

虽说青楼中也有一掷千金的豪客,但随随便便打赏数十贯的还真不多见。更何况这淳化元宝市面少见,有价无市,真要拿去兑换,大抵可以浮价至一百贯。

不过,大名府颇多奢遮人物,出手阔绰豪爽也是有的。

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东京,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仁宗纳其言,于当年五月建大名府为都城,定名“北京”。

庆历八年,又于大名府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

被设为陪都之后,在朝廷的重视下,大名府活力激增,飞速发展,一跃成为百万人口大都市。

在军事上,朝廷为抵抗契丹,竭力将其打造为一个军事重地,这个举措,无疑加速了大名府的发展;在经济上,在还未被设置为陪都之前,大名府因其卓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就发展的相当好,如今再加上陪都之名,经济发展的速度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至于“员外”,并非是“员外郎”。本朝给予辽国、西夏的岁赐太多,掏空了国库。朝廷没有钱怎么办?不要紧,有办法就有钱,卖官帽子,美其名曰:捐官。小官卖不了几个钱,不过瘾,干脆来大的,一卖就是个副部长。一个部编制是一正两副一个“相当于”,正职是尚书,副职是左右侍郎,“相当于”那个叫员外郎。恢复这个官衔的本义,让你明白这是“正员之外”的,千万别惦记着能来上班,真要想当官,还是去读书考试吧!